不久前,92岁的陈大爷在家中突感胸口剧痛、呼吸急促,保姆紧急将他送往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(以下简称二院)。心梗标志物结果显示,陈大爷的B型钠尿肽和肌钙蛋白数值均远超正常值,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死。
此外,陈大爷身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、2型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脑梗死后遗症等多种基础疾病,并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、他汀等药物。这无疑给手术增加难度,二院启动多学科会诊,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,老人术后康复出院。
救治
通过针孔大小穿刺点将2毫米导管送入血管
经过多学科会诊,综合考虑陈大爷的病史、服药史,团队决定为其局部麻醉,并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。
在安静的介入导管室内,一场在毫厘之间展开的生命救援开始了。医护团队在陈大爷的右侧桡动脉处,仅通过一个针孔大小的穿刺点,将直径约2毫米的导管轻柔地送入血管。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(DSA)的实时引导下,二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代钦屏息凝神,操控导丝如穿针孔般,精准穿过心脏前降支中段完全闭塞的病变血管。随后,球囊扩张撑开生命通道,一枚2.5×20毫米的支架被稳稳植入,恢复了心肌的血流供应。
陈代钦介绍,手术的挑战不仅在于技术精度,更在于赢得患者的配合。由于脑梗后遗症影响,陈大爷意识状态不稳。一旦老人在手术时意识不清醒,出现挣扎反抗等情绪,手术即会宣告失败。为此,医护团队特别安排照顾大爷多年、深得其信任的护工阿姨在手术室外随时待命安抚。令人欣慰的是,在团队精心操作和情感支持下,陈大爷术中生命体征平稳,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精密“绣花”仅用时60分钟便宣告成功。术后陈大爷恢复顺利,在监护室观察2天后转入普通病房,并于一周后康复出院。
医生为陈大爷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。
提醒
出现不适立即躺平并请旁人拨打120
陈代钦在采访中特别强调,老年人发生心梗时,症状往往不典型,极易被忽视或误判,出现突发且难以缓解的气喘、不明原因的持续乏力、意识模糊或混乱等症状需高度警惕。此外,非口腔问题的牙痛、难以定位的背痛、不明原因的上腹部疼痛,都可能是心梗发出的“烟雾弹”。
陈代钦提醒,长期规律服用降压、降糖药的患者,若血压、血糖水平突然显著异常波动,需警惕心血管危机。
不久前,一男子在车上察觉身体不适后,立即躺平并请周边的人帮忙拨打120,被不少网友誉为“教科书”式自救操作。陈代钦表示认同:“一旦怀疑心梗,患者要立刻停止一切活动,保持安静,平卧或采用舒适半卧位,最大限度减轻心脏负担。并第一时间让旁人拨打120急救电话,清晰告知患者疑似急性心肌梗死,以便急救系统启动心梗救治绿色通道。”
陈代钦介绍,预防心梗的核心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与发展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土壤,必须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严控“三高”。预防心梗,还需避免过度劳累、清晨突然剧烈活动、情绪剧烈波动、用力排便以及寒冷刺激,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心脏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坚持低盐低脂饮食,保持规律适度的运动也可以有效预防心梗。
文/厦门晚报记者陈恩泽图/二院提供
融丰配资-股票配资资质-配资10倍的公司-配资10倍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